南京地理
地形
    
南京大部为低山丘陵地形。长江从西南方向流入南京,在此折向东进入镇江。秦淮河、滁河分别从南北岸汇入长江。
南京境内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山体构成宁镇山脉西段,大体呈东西向分布。由北向南分别是:钟山北支,处于北郊的长江南岸,自东向西分别是栖霞山、南象山、幕府山;钟山中支,包括东郊的紫金山(即钟山)及其在市区的延伸,海拔448.9米的主峰头陀岭是南京最高点;钟山南支,处于南郊的江宁,自东向西分别是汤山、方山、牛首山等。此外,溧水和高淳境内还分布有茅山山脉的余脉。在长江以北,六合区北部有东平山、冶山,东南部有灵岩山,浦口区分布着老山山脉。
长江从江宁铜井进入南京境内,向北流至下关后折向东,在龙潭流出进入镇江,在南京境内长约95千米。江中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、江心洲等等。长江南京段在下关设有水位站,测得历年平均低水位为2.98米,汛期警戒水位为8.5米,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为10.6米。
| 南京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氣候圖表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 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 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秦淮河是南京最知名的地区性河流。它的南北两源分别在溧水的东庐山和句容的宝华山南麓,在江宁方山汇合后在南京城通济门外又分为内外两支。内秦淮流经南京城南,为著名的“十里秦淮”,出西水关与外秦淮复合后汇入长江。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还包括市区的金川河水系、从六合区流过的滁河、高淳的固城湖、溧水的石臼湖等。
“石头虎踞,钟山龙蟠”概括了南京城周边的地势。紫金山盘桓于东,余脉向西延伸入城区,自东向西分别为太平门内的富贵山、玄武湖南岸的九华山(覆舟山)、北极阁(鸡笼山),向西由鼓楼岗延伸至五台山、清凉山,最后连接古长江冲积物堆成的黄土岗地直抵江边。以紫金山为代表的钟山山脉从三面将南京城环绕,大江则从西面流过。古代的长江河道处在现代河道以东的位置上,当时的江水从清凉山西麓拍岸而过,秦淮河则在此汇入长江,山上的石头城要塞“控江守淮”,地势十分险要。在城北的狮子山(卢龙山)则是幕府山的余脉。
秦淮河与金川河是南京城内的两大水系。紫金山及其横贯南京城的余脉形成了它们的天然分水岭。分水岭南侧的青溪、珍珠河、进香河等汇入内秦淮河。北侧的金川河水系与玄武湖水系相通。玄武湖水质为4类,而金川河则污染严重,为劣5类水质。市区内除玄武湖外、还有莫愁湖、南湖、紫霞湖、月牙湖(原城东护城河一部)等大小湖泊。
气候
    
南京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夏长而春秋短,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。夏季盛行西南风,历史最高气温40.7摄氏度(1959年8月22日),号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(另两大火炉,重庆、武汉);冬季盛行东北风,历史最低气温-14.0摄氏度(1955年1月6日)。南京雨水充沛,年平均降雨117天,降水量1106.5毫米,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处于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,夏季和秋季还有西太平洋台风带来的大量雨水。
| 南京市气象数据(平均数据自1991年统计至2020年,极端数据自1951年统计至今) | ||||||||||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月份 | 1月 | 2月 | 3月 | 4月 | 5月 | 6月 | 7月 | 8月 | 9月 | 10月 | 11月 | 12月 | 全年 | 
| 历史最高温 °C(°F) | 21.0 (69.8)  | 
27.7 (81.9)  | 
30.3 (86.5)  | 
34.2 (93.6)  | 
37.5 (99.5)  | 
38.1 (100.6)  | 
40.0 (104.0)  | 
40.7 (105.3)  | 
39.0 (102.2)  | 
38.1 (100.6)  | 
29.2 (84.6)  | 
23.1 (73.6)  | 
40.7 (105.3)  | 
| 平均高温 °C(°F) | 7.4 (45.3)  | 
10.1 (50.2)  | 
15.1 (59.2)  | 
21.4 (70.5)  | 
26.6 (79.9)  | 
29.2 (84.6)  | 
32.4 (90.3)  | 
31.9 (89.4)  | 
27.9 (82.2)  | 
22.8 (73.0)  | 
16.6 (61.9)  | 
10.0 (50.0)  | 
21.0 (69.7)  | 
| 日均气温 °C(°F) | 3.1 (37.6)  | 
5.6 (42.1)  | 
10.1 (50.2)  | 
16.2 (61.2)  | 
21.5 (70.7)  | 
25.0 (77.0)  | 
28.4 (83.1)  | 
27.9 (82.2)  | 
23.7 (74.7)  | 
18.0 (64.4)  | 
11.5 (52.7)  | 
5.4 (41.7)  | 
16.4 (61.5)  | 
| 平均低温 °C(°F) | 0.0 (32.0)  | 
2.0 (35.6)  | 
6.0 (42.8)  | 
11.6 (52.9)  | 
17.1 (62.8)  | 
21.4 (70.5)  | 
25.1 (77.2)  | 
24.8 (76.6)  | 
20.3 (68.5)  | 
14.2 (57.6)  | 
7.7 (45.9)  | 
1.9 (35.4)  | 
12.7 (54.8)  | 
| 历史最低温 °C(°F) | −14.0 (6.8)  | 
−13.0 (8.6)  | 
−7.1 (19.2)  | 
−0.2 (31.6)  | 
5.0 (41.0)  | 
11.8 (53.2)  | 
16.8 (62.2)  | 
16.9 (62.4)  | 
7.7 (45.9)  | 
0.2 (32.4)  | 
−6.3 (20.7)  | 
−13.1 (8.4)  | 
−14.0 (6.8)  | 
| 平均降水量 mm() | 50.2 (1.98)  | 
53.5 (2.11)  | 
79.7 (3.14)  | 
82.4 (3.24)  | 
83.8 (3.30)  | 
193.4 (7.61)  | 
226.8 (8.93)  | 
158.5 (6.24)  | 
72.9 (2.87)  | 
55.5 (2.19)  | 
52.3 (2.06)  | 
35.0 (1.38)  | 
1,144 (45.05)  | 
| 平均降水天数(≥ 0.1 mm) | 9.2 | 8.9 | 10.9 | 9.6 | 9.9 | 10.6 | 11.7 | 12.1 | 7.8 | 7.3 | 7.7 | 7.2 | 112.9 | 
| 平均相對濕度(%) | 73 | 71 | 69 | 68 | 69 | 76 | 78 | 79 | 76 | 73 | 74 | 71 | 73 | 
| 月均日照時數 | 121.2 | 124.5 | 153.2 | 180.6 | 190.4 | 155.4 | 195.4 | 197.6 | 165.0 | 168.6 | 145.4 | 135.1 | 1,932.4 | 
| 来源:中国气象局(1971–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)[1][2] | ||||||||||||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