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
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(阿爾巴尼亞語:,缩写为FASH)是阿尔巴尼亚自1912年独立之后组织的的正规军事部门,其最高指挥为阿尔巴尼亚总参谋部,总参谋部之下则是陆军司令部、海军司令部、防空司令部、后勤部以及训练和教学部。
| 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 | |
|---|---|
![]() 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标志 | |
| 建立 | 1912年12月4日 |
| 当前组编 | 1992年 |
| 軍事部門 | |
| 總司令部 | |
| 領導 | |
| 總統 | |
| 國防部長 | |
| 總參謀長 | |
| 军力 | |
| 服役年齡 | 18歲 |
| 徵兵役期 | 2010年起廢除徵兵制 [1] |
| 現役人數 | 107,104人 |
| 備役人數 | 6,700人 |
| 部署人數 | |
| 軍費 | |
| 預算 | 4.46亿美元(2023年) |
| 佔GDP百分比 | 1.85%(2023年) |
| 工業 | |
| 本國供應商 | 军事进出口公司 聚能机械联合工业 格拉姆什机械厂 爆破材料工厂 |
| 外國供應商 | |
| 相關 | |
| 歷史 | 阿尔巴尼亚王国军队(1928–1939年) 阿尔巴尼亚人民军(1945–1991年) |
| 軍階 | 阿尔巴尼亚军衔 |
历史
1939年4月7日,意大利墨索里尼军队侵占阿尔巴尼亚。1941年12月,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建立了城市战斗小组。1942年8月,阿共武装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。1943年7月10日,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成立。1944年5月28日起实行军衔制。1944年10月5日,民族解放军突击第5旅全部越过阿南国界在科索沃与纳粹德军作战。1944年10月20日,突击第3旅也进入科索沃境内战斗,并由民族解放军第1军政委希斯尼卡博指挥,切断了尼什德军从塞拉尼克撤向萨拉热窝的退路。1944年11月17日解放首都地拉那,11月19日解放全国,这一天被定为“反法西斯日”。1944年12月,民族解放军2个师北上出境参与了解放黑山、桑扎克和波斯尼亚南部。二战时阿尔巴尼亚人口约100万人,牺牲了包括由意大利起义者组成的葛兰西营在内的28000人,拖住了至少15个意大利师和德国师。
1947年7月10日,阿民族解放军改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军,这天成为建军节。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党中央国防委员会,国防部是全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。1955年5月参加华沙条约组织,1961年8月起停止参加华约任何活动。1966年3月7日取消军衔。1968年9月退出华约。
1974年发生巴卢库事件,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、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贝基尔·巴卢库、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、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佩特里特·杜米,人民军政治部主任希托·恰科被撤职。
T-59戰車
2005出兵伊拉克支援美國
阿爾巴尼亞陸軍
與北約軍演
BO-105直升機
殲7
参考资料
- . [2012-05-1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-09-30).
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.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- Attribution - Sharealike.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