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華東院
東華東院(英語:,簡稱東院或東東)是香港一所公營醫院,成立於1929年,是東華三院的重要成員之一,由醫院管理局所管理。醫院位於香港灣仔區銅鑼灣掃桿埔東院道19號,鄰近香港大球場,為香港島東區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住院及門診服務。1991年12月,醫院正式加入醫院管理局,1993年加入港島東聯網。
| 東華東院 | |
|---|---|
| 醫院管理局及東華三院 | |
![]() | |
![]() 東華東院入口 | |
| 基本 | |
| 地址 | |
| 坐标 | 22°16′29″N 114°11′25″E |
| 组织结构 | |
| 医保系统 | 公共醫院 |
| 经营性质 | 政府醫院 |
| 醫院类型 | 專科醫院、教學醫院 |
| 院长 | 劉家獻醫生 |
| 医院网络 | 港島東聯網 |
| 医疗服务 | |
| 無,急症室設於律敦治醫院 | |
| 床位数 | 278張 |
| 歷史 | |
| 建立时间 | 1929年11月27日 |
| 联系方式 | |
| 網站 | www |
| 评定时间 | 2009年12月18日[1] |
| 參考編碼 | 433 |
| 地圖 | |
除了一般醫療服務外,東華東院更附設基督教院牧部、病人資源中心、東華東院婦女健康普查部、糖尿病中心牙科診所及東華三院東華東院-香港理工大學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。
歷史

1924年港督司徒拔批准在灣仔撥地興建新醫院,同時將於1921年開辦的「集善醫院」併入,改名為「東華東院」[2]。經各總理視察後,選址掃桿埔近法國醫院,原本批地只有10萬平方呎,經商議後增至15萬6,500平方呎,為當時三院中最大的面積,由巴馬丹拿設計,預定約200多張病床[3]。
與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不同,東華東院採用西式建築設計及醫療設備,初建時為兩翼四層的建築物,每層設有寬闊的迴廊,而房間亦有木製百頁窗與走廊相通,增加天然光線及使空氣流通;醫院設有割症房、X光鏡房等先進西醫院設施,亦更加重視衛生環境,總共耗資高達近40萬元,於1929年底落成啟用。
汲取廣華醫院總理要求更大自主權的教訓,東華東院由東華醫院總理直接管理,每星期巡視一次,院內大小事務均由東華醫院決定。
1930年和1932年東華東院先後增建兩翼,同為四層,設有男女病床56張、產房病床14張及女護士寢室一層,共費5萬餘元。
發展
1997年東華東院開始了醫療服務重整計劃,東華三院董事局撥款1,770萬元在東華東院成立復康日間醫院,並於1999年2月啟用,為非住院病人提供醫療護理及復康服務,基於「曾憲備慈善基金」曾捐款498萬元支持東華三院的醫療服務,三院董事局將復康日間醫院以曾先生之名命名為「曾憲備復康日間醫院」[4];而綜合社區復康中心和心臟復康及資源中心亦分別於2001年2月及2004年3月相繼投入服務,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社區復康評估及日間復康治療;東華三院董事局再撥款1,150萬元於東華東院成立綜合糖尿病科研及教學中心,並於2003年投入服務,中心佔地兩層,為病者提供一站式及全面的糖尿病治療及護理服務,為感謝吳維新捐款350萬元支持東華三院的醫療服務,特將中心以吳氏母親命名為「吳莊秀美綜合糖尿病科研及教學中心」[5]。
東華東院是港島東醫院聯網的主要復康醫療中心。現時醫院主要設有眼科(東華三院盧家騶眼科醫療紀念中心)、內科、老人科、復康科、糖尿科和矯形及創傷科的住院及專科門診服務。
服務範圍


- 專科
|
|
|
- 專科復康
|
|
|
- 專職醫療服務
|
|
|
- 日間醫療服務
|
|
|
東華東院舊翼
舊翼外牆
舊翼入口
舊翼大堂
眼科醫療紀念中心
眼科醫療紀念中心入口
復康日間醫院
東華東院名牌
公共交通
| 交通路線列表 |
|---|
參考資料
- (PDF).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. Hong Kong. 27 December 2013 [2022-07-29]. (原始内容 (PDF)存档于2018-06-18).
- 《源與流》,第289-290頁
- 《源與流》,第298頁
- . tungwah.org.hk. [2009-10-0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-08-16) (中文(香港)).
- . 東華三院.hk. 2008-03-11 [2009-10-08] (中文(香港)).
參考文獻
- 《源與流 東華醫院的創立與演進》,何佩然 編著,三聯書店,ISBN 978-962-04-2097-9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