萨瓦帕利·拉达克里希南
薩瓦帕利·拉達克里希南爵士(泰盧固語:,羅馬化:,英語:,1888年9月5日—1975年4月17日),傳統譯法爲羅陀奎師那(rādhākṛṣṇa),功绩勋章获得者,印度哲学家,政治家。拉達克里希南爵士曾擔任印度第一任副總統(1952-1962年)和印度第二任總統(1962–1967年)。
| Dr.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| |
|---|---|
![]() 1962年  | |
| 第二任印度總統 | |
| 任期 1962年5月14日—1967年5月13日  | |
| 总理 | Jawaharlal Nehru Gulzarilal Nanda (Acting) Lal Bahadur Shastri Gulzarilal Nanda (Acting) Indira Gandhi  | 
| 副总统 | 扎基尔·侯赛因博士 | 
| 前任 | Rajendra Prasad | 
| 继任 | 扎基尔·侯赛因博士 | 
| 第一任印度副總統 | |
| 任期 26 January 1952—12 May 1962  | |
| 总统 | 拉金德拉·普拉萨德博士 | 
| 总理 | Jawaharlal Nehru | 
| 继任 | 扎基尔·侯赛因博士 | 
| 个人资料 | |
| 出生 | 1888年9月5日 Thiruttani , Madras Presidency, British India[1]  | 
| 逝世 | 1975年4月17日 Madras, Tamil Nadu, India  | 
| 政党 | Independent | 
| 配偶 | Sivakamu | 
| 儿女 | 5 (daughters) 1 (Son) Sarvepalli Gopal | 
| 母校 | University of Madras | 
| 专业 | 
  | 
| 获奖 | Templeton Prize (1975)  | 
| 印度教系列模板 | 
| 印度教 | 
|---|
![]()  | 
  | 
拉達克里希南是印度20世紀傑出的宗教比較和哲學研究者,曾擔任牛津大學的斯伯丁東方宗教與倫理學教授(1936-1952年)。拉達克里希南的哲學從吠檀多不二論出發,曾於1926年,1929年和1930年擔任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學院的厄普頓講師。拉達克里希南於1931年獲得騎士勳章,1954年獲得印度最高公民獎,於1963年獲得OM。1930年,他被任命為芝加哥大學宗教比較的哈斯克爾講師。
生平
    
拉達克里希南生於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蒂鲁塔尼。父母是泰卢固族婆罗门,信仰传统的印度教。但他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,曾担任迈索尔大学和加尔各答大学的哲学教授、安得拉大学和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的副校长、牛津大学斯波尔丁东方宗教和伦理学讲座教授。
早年
    
拉達克里希南的碩士論文為《論倫理學及形而上學的假設》。
政治生涯
    
拉達克里希南在學術生涯後,「寧可晚些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1931年,拉達克里希南被提名為國際聯盟知識產權合作委員會委員。在西方眼中,他是有說服力的印度思想解釋者。1947年,他作爲印度代表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1946-1952年)。他還當選為印度製憲議會議員。
印度獨立後,他於1949年至1952年擔任印度駐蘇聯首任大使,在1952年當選為印度首位副總統,並當選為印度第二任總統(1962–1967年)。
哲學典范
    
|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:萨瓦帕利·拉达克里希南 | 
他主張宇宙的最高實在是一種無限的、永恆不變的精神實體,稱為“梵”或“絕對”。這種精神實體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。他強調梵的能動性,認為萬事萬物皆是梵的力量的顯現。與此相一致,他認為人的真正本性就在於內部所具有的與梵相同一的精神性,通過直覺的方式證悟這種精神性乃是人生的目的。宗教的道路能使人認識到自己的真正本性,使人從世俗狀態轉化到超俗狀態。拉達克里希南批評印度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和惡習,批評西方文明的崇拜物質,主張通過宗教的途徑解決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種矛盾。著有《印度哲學》、《印度教的人生觀》、《唯心主義的人生觀》、《東方的宗教和西方的思想》等。
- . New York Times. 17 April 1975 [2 Sept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-12-12).
 

